当前全球贸易格局进入关键转折期。
特朗普政府设定的“对等关税”最后通牒(7月9日截止)临近,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五国相继接受美国条款,引发连锁反应。
马来西亚在对美谈判期间对中国钢铁加征反倾销税,被视为向美方递交“投名状”。
这种妥协直接反映美国精心设计的“囚徒困境”策略——通过施压个别国家制造示范效应,迫使更多经济体屈服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财长贝森特近期言论暴露深层焦虑:全球近半数国家与美国贸易关联薄弱,甚至拒绝回应谈判要求。
这显示美国高估自身贸易威慑力,其关税战核心目标实为牵制中国、欧盟等大型经济体。
而东盟五国的妥协恰暴露区域经济体的脆弱性——越南接受20%出口税和40%转运税后,仍需零关税进口美国商品;英国为有限让步被迫开放农业市场,钢铝关税仍未解除。
这些案例印证短期妥协难以换取真正互利。
1. 战略对冲:外长王毅在欧盟峰会强调“中国绝不重走美国霸权老路”,加速中欧经贸协同。
同时深化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框架,构建区域产业互信联盟,对冲个别东盟国家动摇带来的风险。
2. 规则反制:中国商务部6月28日声明严正警告——任何国家与美谈判不得损害中国利益,否则将坚决反制。
此前中国已对非洲53国实施零关税,扩大“朋友圈”提升议价能力。
地缘经济数据揭示深层趋势:中国与东盟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.2万亿美元,远超美国的3800亿美元。
东盟向美妥协国均为中型经济体,经济总量仅占区域23%。
这印证贸易依存度仍是双边关系压舱石,区域性合作仍具韧性。
- 博弈长期化:关税战本质是全球经济主导权的结构性争夺,7月8日美商务部长临时退出谈判事件,凸显美方策略已现疲态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模拟显示:若中美欧形成三极贸易圈,全球GDP增速可提高0.8%,远超美国单极主导模式。
历史经验表明,以短期利益换取的妥协终将反噬自主发展权——越南接受美方条款后,本国制造业面临美国商品倾销冲击,中长期竞争力存疑。
这场关税博弈的终极启示在于:当世界拒绝被单边规则绑架,新型全球化才真正启幕。
每个国家的抉择都在重塑未来三十年经济版图。
消息来源:
#图文打卡计划#
康乾配资-股市资金杠杆-杠杆配资网-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