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,《工人日报》的一篇标题为《黑龙江内河船员伙食费从每日24元提升至100元》的新闻,砸出了舆论的大水花。内河船员是个极小众的词汇,恐怕大多数国人都是通过这则新闻才第一次听闻。不过,让这则新闻受到舆论关注的点,显然不在于这个略带神秘感的陌生词汇,而是“100元/日”的伙食标准,以及伙食标准调整的增幅高达317%。当然,还有绕不开的“体制内”背景。最近几年,一旦“体制内”开销登上热搜,那事情就属于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。
一、100元/日的餐标,高了毫无疑问,100元/日的餐标,因其之高而刺痛了很多人。要说一天吃掉100块的饭食,这不算什么新鲜事,毕竟大家都有请客下馆子的经历。但是,每天都按100元餐标走,这就要超出半数普通民众的认知了。2020年,时任总理李克强在曾表示,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也就1000元。如今虽已过去5年,但从现实角度考虑,想必国人月收入1000元的人口规模依旧不容小觑,1000元折合1位黑龙江内河船员10天的餐标。10天光吃,就吃掉了很多人一个月才能挣到的钱。而且,这是物资采购并非困难的内河,而且这是经济并不算发达的黑龙江。
展开剩余61%二、餐标的增幅,高了持续了14年如一日的餐标,从24元/日陡然提升到100元/日,317%增幅可谓惊人。这个巨幅调整的背后,其实也能解读出很多对主管部门不作为的信息。如新闻所言,当下100元/日的餐标是极为合理的、贴合实际的,那么同时也就证明了,在餐标调整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远低于新标准的24元/日餐标,是极为不合理的、脱离实际的。但是,这个不合理的餐标却一直存在了14年。这首先便反映了效率问题,本该调整的旧餐标迟迟没有得到调整。正如新闻中所言,餐标的调整涉及到多部门联动。对政府部门运行略知一二的人,多少会明白“多部门联动”的效率几何。不难猜测,新餐标的制定,大概率是参考了旧餐标的漫长调整周期,故而采用了具有“前瞻性”的标准,让新餐标能够多抗几年的通货膨胀。
三、官方对新餐标的解释,偏了拿这次发生在黑龙江的事情来说,虽然新闻针对内河船员伙食费标准调整的背景、依据、目的都有做说明,从《环球报》头条账号转发该篇文章的评论区来看,带有质疑和揶揄意味的留言占据了主流地位。显然,网友们对于“新餐标”提高的种种官方说法并不太买账。原因就在于,官方回应的重点,和网友关心的重点,不在同一个频道上。官方在乎的是形式上的合法合规,包括标准制定流程、目的。其实,按照新闻稿中所列的当地官方说法,将日餐标的数字100,换作200、300,同样也能合法合规,但同样不能让网友买账。因为网友关心的,是实际执行中的合理合规,包括但不限于100元/日的餐标这个数字是如何制定出来的,以及100元/日的餐标要如何切实落实到实处,监管是否到位等等,这些都并没有细致的说明。
好的政策,应该经得起民众审视,也应正面民众的意见。
发布于:北京市康乾配资-股市资金杠杆-杠杆配资网-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